品严(品质游严选)
联系人:任经理
联系电话:4006886279
联系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纳贤路800号1幢B座二层B222室
人为什么要旅行?
春暖花开,你是不是又冒出了“世界那么大,我要出去走走”的想法?为什么人总想着要去旅行?一起来读读吴为山的这篇旧作,这是小编见过的最大气、最深邃的理由!出境游
古人说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读书在于了解人类已有的文化积淀与文明成果,而行路则在于发见新知,反躬以践其实,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、文明的交流。
人类命运最初的联结来源于对美好生活、多彩文明的向往,正是这样的向往触动人们走出家门,走向广阔的世界,在跋涉的行旅中发现、创造和取得进步;也正是在不断的接触和交融中,造就了不同文明的声息相通、命运与共,世界就此丰富。
文化与旅游,不仅是“诗与远方”的简单组合,更是荡涤灵魂的身心远行。
历史上,许多伟大的文明发端于偶然,许多时候旅行中不期而遇的奇妙遭际,成了人类文明巨大的催化剂。
张骞出使西域,意外勾描了丝绸之路文明最初的轮廓;
郑和七下西洋,开创了我国的海上交通与海外交流;
徐霞客登名山、涉大川,留下几多记录与咏叹,笔下名胜早已驰名中外;
马可·波罗不远万里的艰辛跋涉打开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;
哥伦布航海带来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;
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,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……
诸如此类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旅行者,不胜枚举。
李白登楼送别友人,生发出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的壮游情怀,又升腾起“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”的文思慨叹,融汇成“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”的千古豪情,后人赞为“丽词泉涌,壮思云飞”,这是文、旅效应叠加的绝妙例子。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文化巨匠无不在旅途中通过与自然、风物、人文的对话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,完成对文明的创造。
单就文化创造本身而言,文学史、美术史、音乐史、戏剧史等门类艺术的发展形态,无不充溢着人类对旅途的渴望,记录着旅行中的点滴感受,更激荡着民族的文脉精神。
“诗圣”杜甫在湘江孤舟的羁旅中,目睹国破家亡,于岳阳楼上吟咏出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的千古佳句;
徐悲鸿在重庆的客旅时光,目睹民族抗战的洪流,以笔墨写生留下许多传世名作,战乱时的流民、陕北的健硕劳动者都伴随着画家旅行的脚步,成为不朽;
冼星海从中国到法国,从重庆奔向延安,追梦中国音乐的民族化、现代化,行进历尽坎坷却充满诗意的艺术旅程。
人生实为一场旅行,旅行中文化被激荡、文明被发扬、世界变丰富、人类的关系变得紧密。从某种意义来说,世界是旅行者的世界,文明也是旅行者的文明。
一个人来到世界不可能逃避旅行,旅行中的交流、沟通、体验又是人类文化最直接的前进方式。
旅行的定义多种多样:可以是文学作品中鲁迅的故乡,可以是冰心的繁星春水,巴金的海上日出,抑或茅盾的白杨礼赞;可以是画中的奔马、虾蟹、向日葵和风车;可以是诗词中苏东坡的明月之问,白居易的琵琶之行;也可以是戏剧中的牡丹亭、长生殿、巴黎圣母院,可以是音乐家笔下如歌的行板,二泉映月、高山流水、阳春白雪、渔舟唱晚。这些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行迹,正因为寄寓了人类数千年不变的伟大情感和多彩文明,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旅游目的地。因此,高质量、可持续、有温度、有内涵的旅游活动离不开文明的传承,文化的创造,它们往往记录了一个时代人类文明的高度。
我们选择一地作为旅行的终点,往往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自然景观,更有对人类伟大的先贤足迹和文明成果之追慕与向往。
当我们登上黄鹤楼,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崔颢的思乡旅愁还有诗仙李白“眼前有景道不得”的感慨;一座敬亭山因为“相看两不厌”的感慨而闻名,一座醉翁亭因为一篇游记而垂史。同样的,王羲之兰亭曲水的纵情一序,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绝唱,名山大川之所以能吸引文人墨客为之倾倒,其实是文化的力量。
由此可见,旅游不仅仅是风景的游历,还包含人生哲理的思考,于此间发现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的诸多奥秘,体现出个体与自然、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典型表征,更可以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外化方式。
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粒文明的种子,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、传播者又是文化的寻梦者、朝圣者。旅游的过程是吸取文明精华、交流思想观念的过程,也是人类共同发展、社会共同进步的过程。
行者无疆,文明无界。从根本来说人类文明的走向与终极追求是一致的,那就是完成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、无限追求。每个民族、每个个体都以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成着对文明的塑造与追寻,旅游便是其中最普遍的方式。出境游